熄灯号里的青春与使命
暮色像打翻的砚台,将最后一丝天光染成浓墨,营区的白杨树在晚风中沙沙作响,枝叶间漏下的斑驳光影正随着太阳西沉逐渐模糊,忽然,一声悠长而清亮的军号破空而来——那是熟悉的熄灯号,这声号角穿过训练场未散尽的热气,绕过器械棚边堆放整齐的杠铃,撞进每一间宿舍敞开的窗棂,也在我心底荡起层层涟漪。
记得刚入伍那天,班长捧着崭新的棉被站在床头教我叠“豆腐块”,他的手粗糙却有力,指尖抚过被角时带着老茧的摩挲感至今难忘,那时的我总爱趴在窗台上看夕阳,看它把云朵烧成金红色,看归巢的鸟群掠过天际,可每当熄灯号响起,所有的喧闹都会戛然而止,走廊里急促的脚步声变成轻手轻脚的挪动,洗脸盆里的水声渐渐消失,连呼吸都放得又缓又匀,黑暗中能听见隔壁床铺传来压抑的咳嗽声,有人偷偷翻了个身,床单与床垫摩擦出细碎的响动,像春蚕啃食桑叶般轻微。
第一次真正读懂熄灯号的重量是在新兵连的第一个冬夜,北方的寒风裹着雪粒拍打着玻璃窗,值班员的手电筒光束扫过楼道,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停留片刻,那晚紧急集合哨突然炸响,我们穿着单薄作训服冲进漫天飞雪里,月光下的靶场结了层薄冰,教官的声音混着白雾飘过来:“战场不会等你们准备好!”当我们带着满身泥泞回到宿舍时,早已过了日常熄灯时间,可灯光依然亮着,炊事班送来姜汤的热气氤氲中,我看见指导员靠在门框边打盹,手里还攥着没喝完的半杯热水,那个瞬间突然明白,所谓纪律不是刻板的约束,而是无数人用坚守织就的安全网。
后来下连队来到炮兵阵地,对熄灯号有了更深刻的体悟,有次夜间执勤,我负责看守某型导弹发射车,戈壁滩的夜晚冷得刺骨,星光密集得像要坠落下来,远处偶尔传来野狼的长嗥,近处的砂石被夜风吹得簌簌作响,正当困意袭来时,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——不是电子扩音器的播放,而是老兵用口琴吹奏的熄灯号,悠扬的曲调裹挟着沙粒般的粗粝质感,却精准地踏准了每一个节拍,后来我才知道,那位老兵曾参加过边境作战,在猫耳洞里听过无数次这样的号声,他说:“这调子能定心。”果然,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色中时,整个营地都沉入了静默,连心跳声都变得清晰可闻。
如今站在哨位上眺望城市灯火,耳边依旧回荡着那串音符构成的密码,它不再是简单的休息指令,而是化作血液里流淌的节奏:清晨出操时的脚步声要与之合拍,战术演练时的装具穿戴速度需受其校准,就连紧急出动时的集合速度也要以它为参照系,上次参加跨区机动演习,我们在密林深处宿营,潮湿的帐篷里霉味混着汗腥气,蚊虫在耳边嗡嗡盘旋,但只要听到熄灯号响起,所有人立即进入梦乡储备体力——因为我们清楚,明天等待我们的将是更高强度的挑战。
这些年走过许多座军营,发现不同单位的熄灯号竟有着微妙差异,高原驻防部队的版本格外高亢嘹亮,仿佛要穿透稀薄的空气;海岛守备队的则带着咸涩的水汽,尾音总被海风拉得很长;而边防连队的号声里似乎掺进了马蹄踏碎霜晨的节奏,这些变奏如同各地方言般承载着独特的故事,却又共同遵循着同一个内核:那是军人刻进骨髓的时间观念,是对使命必达的承诺。
最近整理内务时翻出当年的日记本,泛黄纸页上歪歪扭扭记着:“今天又吹错三个音符……”字迹旁画了个哭脸,那时总觉得自己永远练不好这首曲子,直到某天代替班长站岗才恍然大悟——重要的不是音符是否完美,而是能否让听到的人感受到安心的力量,就像此刻站在窗前凝视夜色,我知道万里河山的各个角落都有同样的号声此起彼伏,它们编织成无形的网络,守护着国境线的安宁。
熄灯号终究会落下帷幕,但那些被它点亮的时光永远不会熄灭,当晨曦再次漫过旗杆顶端时,新的轮回又将开始,或许这就是军人的浪漫:我们把青春裁成碎片融入号声里,让它们穿越时空,在某个需要的时刻重新聚拢
本文 红茂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mingren.hk858.cn/posta/10019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